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正文

校村同心筑梦路 推普赋能促振兴--bv伟德国际1946“乡村振兴 青春力行”实践团队赴淮南市新华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资料来源: bv伟德国际1946      日期:2025年07月23日     浏览量:

7月5日至10日,bv伟德国际1946“乡村振兴 青春力行”实践团队走进淮南市新华村开展乡村振兴调研实践活动,以访谈交流、问卷调查等形式,实地考察当地普通话推广现状,为乡村振兴注入语言文化的活力。

言为心声-推普课堂润乡野

7月5日至6日,实践团队在新华村进行调初步研,其结果揭示了一个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问题:普通话推广的不彻底,正悄然成为阻碍乡村发展的隐形壁垒。田间务农的中年人、口音浓重的初中生、因语言隔阂而业务受阻的重庆面条厂商,这些鲜活案例无不昭示着一个事实——在乡村振兴的宏大叙事中,普通话推广绝非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关乎乡村能否真正腾飞的关键要素。

普通话是打破地域壁垒、连接城乡发展的语言桥梁。村里一位重庆面条厂商的遭遇颇具代表性——在跨省经营的场景下,方言的隔阂直接转化为商业合作的障碍。普通话的缺失,使许多像他这样的乡村创业者如同穿着"粗糙的布鞋"参加马拉松,纵有满腔热情也难以走远。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它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农村人口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适应能力与发展潜力。

实践团队开展推广普通话活动

推广普通话更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抓手。新华村初中生浓重的淮南口音,折射出乡村语言教育的薄弱环节。语言能力与认知发展密切相关,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思维训练的载体。

当城乡儿童在语言起跑线上就存在差距时,这种差异将随着学业推进而不断扩大。普通话推广与基础教育质量提升相辅相成,只有让孩子们掌握规范的语言表达,他们才能更好地吸收知识、拓展视野,为乡村未来发展储备优质人才资源。

情为纽带-校村共绘振兴图

7月7日至9日,bv伟德国际1946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淮南市新华村面条厂,开启了一场“从麦田到舌尖”的文化寻根之旅。

新华村驻村第一书记介绍面条厂产品

透过一碗面的诞生,触摸传统工艺的温度,解码舌尖上的中国智慧。在村办面条厂的参观中,队员们用普通话记录工艺流程,访谈老师傅。“您做面条多少年了?能教我们用普通话说说‘和面’‘醒发’的诀窍吗?”,朴实的对话间,方言与普通话碰撞出火花,劳动场景成了最生动的“推普课堂”。

实践团队观摩集体产业成果

“和面要‘三醒三揉’,就像做事得反复打磨,才能出品质。”师傅的话,让队员们从一碗面里,读懂了“慢工出细活”的坚守。从选麦的严格标准,到揉面、醒面的精准把控,再到切割、晾晒的火候讲究,每一道工序都被赋予“传承+致富”的双重意义 。这根根面条,是老手艺人的技艺坚守,更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脉络,队员们认真记录下这些“面条密码”,为传统产业闯市场、老手艺焕新生,添一份青春助力 。

实践团队队员们走出书本,在面粉与汗水的交融里,触摸到劳动的温度、传承的力量。从车间实践到产业思考,从语言运用到文化传播,青春力量正与传统产业并肩,书写一碗面的“新食光”故事。未来,实践小队将持续关注传统产业发展,用外语专业为笔,为家乡味道的传播、传统工艺的传承,画出更广阔的“青春版图”。

手为躬行-农务研学炼真知

7月10日,队员们戴上草帽、扛起锄头,与村民一同走进田间地头,开展除草、浇水等农事工作。

实践团队进行除草、浇水等工作(摄影:实践团队成员)

除草松土时,队员们用普通话向老乡请教农耕技巧:“阿姨,‘薅草’和‘间苗’有什么区别?”;清扫村道时,大家一边挥动扫帚,一边用普通话与路过村民唠家常:“爷爷,垃圾要分类,我教您用普通话念‘可回收’‘有害垃圾’。汗水滴落泥土,语言扎根心田。这场“农坊研学”不仅让队员们体悟到“粒粒皆辛苦”的真谛,更让普通话随着劳作的脚步,浸润乡村的每个角落。

从推普课堂的声声诵读,到田间地头的汗水对话,再到村企研学的匠心传承,实践团队以语言为桥,以劳动为媒,在乡野田间发现真问题、提出真答案、锻炼真本领、提升真能力。

撰稿:bv伟德国际1946 朱佳敏、王涛、吴茂林

核稿:bv伟德国际1946 程秀霞

编辑:bv伟德国际1946 王蓉蓉

审稿:bv伟德国际1946 程秀霞

Baidu
sogou